观天下!【随便聊聊】语言学习中的各类陷阱
(相关资料图)
(这里面向的主要是已经或者正在接受义务教育外语教学的人,如果你是语言小天才在准备雅思托福的另当别论)笔者在之前的专栏里对笔记提出了一个想法:记忆从来就不需要刻意的练习,而且从来就没有“忘记”。同理对于外语,如果你学的不好可能就是要求太高以至于妖魔化,丧失了学习的动力。我以前初高中就是这样(想必大多数都是如此),强调你听说读写,模仿着疯狂英语照着镜子张牙舞爪大声地练,或者说靠看剧看英文原著诸如此类,通常被灌输的就是奔着什么“我要在国际会议上对答如流”这种离谱不切实际的要求去。但是我想说,这个说白了是少部分有能力也有兴趣的人的:大部分人,尤其走国内教育系统或者只在国内工作生活的,真的没必要弄这套——特别是如果要考研、高考,乃至于以后做研究,根本不需要这种——哑巴英语能读就行了,其次也不可能完全哑巴。这话会让很多人大吃一惊,但我的逻辑很简单:你首先要达到一个门槛,在谈达到出国交流水平之事。这种门槛在我这里很简单,只需要达到阅读的水平——你可以说这样培养的人外语这方面不行,但这方面行的人不一定能出国(毕竟大学教授要出国,都要提前公费培训三个月)。然后我们再看哲学区里面的各种对于语言的迷恋,动不动言必说学什么什么必须要懂德语法语,可很多哲学系的学生最后读成外语系,以至于只能去德语系教书,出来说他几年都读不了康德云云,就是因为重心完全摆在练什么听说读写上面(就算从学术方面来看有对听说读写的要求,以后有能力了在外语环境里交换几年,效率比你在国内对着镜子练好得多)。国内盛行的一板一眼的阅读方法在各种程度上已经不适用于对外语基础有一定把握的人:其实应该要先建立整体的轮廓,即便是实在分不清结构你也不要自己套公式,不要见到生词就查——反正中国人学这种印欧语言,最难的就是先建立整体的观念,但是最难的关度过了之后的学习就会更简单。我以前也是这么过来的——思维断断续续的,一碰到句子就开始分析语法、套公式、查生词并通过看词源来记忆等等,那你永远学的是一套僵死的语法结构而不是一种真正鲜活的语言。至于翻译上的问题,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里面说了一句很重要的话:“把一种语言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并不是整句整句地翻译,而只是翻译句子的构成成分。”一开始那种死板的分析方法确实有利于大家更方便的入手语言,但他只是达成理解的一个必要步骤:面对外语中一些长难的句子,可以不必羞涩直接翻译软件,因为你不光光翻译了就知道结构,还能学习怎么清晰晓畅地翻译。总之就是要牢记:现在你作为一个已经有一定基础的人,如果有一句话都读不完,尤其那种长句子先不要分析语法,直接通过练习后能达到一口气大概理解、大概把握的感觉。在自己无力弱小的情况下,先要培养自己让自己成为学习的为自己进步负责的主人。在这里应该要果断鼓励自己向AI学:如果是我前面说的翻译问题,不应该仅仅是依赖于AI对外文句子的翻译,还可以通过一部分翻译句子的学习后让AI作为自己的老师给自己的翻译评分。当然,你基础不牢也可以通过他学习一些生词或者基本的语法知识,再通过给AI提示设置相关练习允以批改;如果这里我们把语言的定义再扩展到程序语言上,也是如此:给AI具体的需求使其编写代码,来学习里面代码编写如何简洁更工程化的技巧:笔者自身就有亲身体会,发现AI的逻辑确实比网上那些水平不知底细的人写的代码高多了,思路真的比教学大纲都清楚,即便不能直接用会编译运行出错;如果有志于学术研究,可以用egde浏览器+bingai的去读文献直接省事,比如我知道的人就是嗯造翻译看英语文献,在读研期间翻译了一百篇论文——读研读完了以后,看文献基本喝水一样。在这里笔者不得不再强调一点,很多德语系的出来说他几年都读不了康德,其实这个是思维的问题,不是语法和词汇的问题——反正很多搞哲学的最后跑到德语系教语法,不觉得完全是本末倒置么?有闲心学外语,不如先把自己的母语表达好,再谈像别的母语使用者,不然的话说话全是小孩子逻辑——什么“数学学不懂别指控我不背单词”云云,小孩子开玩笑一样。但是这里也不要陷入唯技术论的陷阱,这恰恰是认识肤浅的表现。下面有一个日本故事:
日本剑圣冢原卜传传印可给儿子,放了个枕头在门上,测试三儿子:大儿子被砸中,暴怒把枕头劈碎;二儿子在空中把枕头切成两半;三儿子一开始就知道有枕头,过去踩个凳子预先把它取下来了——自然这个最后是传三儿子的。
我们需要认识到的是,技术(语言也是)都是遇到相应对境才有发挥余地,你一开始避免了对境就不需要技术,所以有无用之用,这种才是真正支配性的原则。最后这个原则很显然不只是适用于外语了,更多是强调学习上本末倒置的危险——这个让笔者想起我看了一个武术纪录片,外国人去广州学咏春,后来问自己师父,如果遇到一堆人能不能打?师父说:遇到一堆人你赶紧跑啊!上面这个我们可以说就是局势判断,而不仅仅是单纯如马保国一样对人不该恋战的指责:能打是一种技术, 但是能判断有些局势用得到这个技术, 有些用不到——那是另一回事。这个本身不是技术性的原则,而是——如果可以说的话——即实践智慧以及判断力的作用。
标签: